近日,我校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蒋建中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Anomalous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elastic limit in metallic glasses》的学术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高通量微动弹性带(nudge-elastic band, NEB)方法来研究ST事件的动力学和金属玻璃在有限温度下变形的关系, 为理解金属玻璃的塑性屈服提供了新视角。该研究基于微动弹性带(NEB)方法构建能量-应变图,定量分析温度和应变对剪切转变事件及其激活能的影响,...
近日,智造与未来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冯宁及其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Twisted Metamaterials for Mechanical Optical Switch”被Nature index 杂志Applied Physics Letters接收。该研究中单层薄壁圆管结构实现了高达59.5°的显著扭曲角度,展示了超越以往研究成果的压缩-扭转耦合效应,并为压扭结构存储、传递信息,以及通过光学成像手段表达提供了新方法。在“Twisted Metamaterials for Mechanical Optical Switch”(面向机械式光学开关的扭曲超材料)...
2024年11月3日,计算与人工智能学院朱正忠教授在第11届IEEE国际可信系统及其应用会议(IEEE DSA 2024)上荣获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IEEE DSA 是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网络优化和人工智能赋能计算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由IEEE可靠性学会主办,旨在推动可信计算及其应用研究的发展。获奖论文题为《Robustness Aware SFC Placement in NFV-Enabled Multi-Domain Networks under Resource Demand Uncertainty》(中文标题《面向资源需求不确定性的NFV多域网络鲁棒性感知SFC部署》...
近期,计算与人工智能学院于银辉教授团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SCI一区通信类最高级别)上刊发了在低秩多模态遥感目标检测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Low-Rank Multimodal Remote Sensing Object Detection With Frequency Filtering Experts”。该研究提出基于频域滤波专家的低秩多模态遥感目标检测方法,实现了高效、稳定的多模态遥感目标检测。多模态数据融合是遥感图像目标检测的重要手段,不同模态数据具有不同的特征分布和优缺点,...
姜淳教授等团队通过实验首次揭示了量子频率梳在拓扑谷光子晶体波导中的鲁棒片上传输特性。集成光子学中的光学频率梳在高维光学计算、大容量通信、高速互连等颠覆性技术中具有广泛应用。然而,具备高维量子态的量子频率梳容易受到退相干效应的影响,在存在尖锐弯曲等微扰时尤为明显。姜淳教授团队通过测量量子频率梳的时间关联特性和联合光谱强度,发现由于拓扑量子谷霍尔效应的特性,量子关联性和频率纠缠态即使在尖锐弯曲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
近日,计算与人工智能学院朱正忠教授受邀担任第十六届国际网构软件大会(Internetware2025)的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ProgramCo-Chair)。Internetware会议聚焦AI与物联网(IoT)时代的软件技术,致力于推动自适应、自治和智能软件系统的发展,是该领域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之一。同时,Internetware会议现已入选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质量国际学术会议培育计划,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将明显提高。Internetware2025将于2025年6月底在挪威特隆赫姆(...
2024年2月21日,计算与人工智能学院侯诚彬老师联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闾海荣老师等研究人员,在人工智能与知识图谱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Label Informed Contrastive Pretraining for Node Importance Estimation on Knowledge Graphs”为题,发表于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EEE TNNLS)。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标签信息的对比预训练框架,旨在提升知识图谱中节点重要性估计的效果。...
近日,我校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院长蒋建中教授和助理研究员黄成浩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Hierarchical-Structured RGO@EGaIn Composites as Advanced Self-Healing Anode for Room-Temperature Liquid Metal Battery》的学术研究成果。针对液态金属电极在长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的根本原因,开发了一种简单石墨烯自组装包覆方法,成功制备出一系列分等级结构结构的液态金属颗粒复合材料。该研究采用简单方法制备了具有分等级结构液态金属颗粒复合材料。...
近日,我校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蒋建中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Lattice-Matched Ru/W2C Heterointerfaces with Reversible Hydrogen Spillover for Efficient Alkaline Hydrogen Evolution》的学术研究成果。该研究从晶格匹配异质界面对反向氢溢流过程加速碱性析氢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角度出发,为开发高性能碱性析氢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可能。该研究成功构建了晶格匹配的Ru/W2C异质结构,用于高效碱性HER。...
2024年12月13日, 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玻璃材料表面功能化技术”项目获政府立项。项目聚焦于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电致变色技术,旨在研发大面积玻璃表面的光伏薄膜和电致变色膜均匀制备技术,开发新型涂层材料、柔性和功能玻璃表面的涂敷涂层工艺,开展功能玻璃耐光老化性能的热稳定性研究,优化功能玻璃光电性能、透明度、颜色显示、发电效率。该项目预期将为发展节能型智能汽车玻璃提供新思路,为拓展汽车玻璃应用市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