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 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高利用率、高稳定性锌负极的设计及缓冲体积膨胀机理的研究”项目获政府立项。项目聚焦于解决水系锌离子电池锌负极在面向实际应用需求时(长循环过程或高锌利用率下)存在的电极粉化和体积膨胀问题,深入系统地探究晶态-非晶态金属锌对于体积膨胀的缓冲机理以及构效关系,同时研究水系锌离子电池界面反应、界面结构、界面离子输运机制及稳定界面的原位构筑技术,构建锌负极的溶解-沉积过程中粉化机制的模型和稳定机制。...
2024年12月13日,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MIR2911广谱抗病毒核酸药物”项目获政府立项。项目聚焦于中医药资源与现代生物技术,旨在研发构建“功效物质筛选-制备工艺优化-多维药效评价”全链条技术体系,建立口服核酸药物稳定性提升技术,研究成果首次将食源性植物转化为核酸药物原料,制定口服核酸药物研发全流程技术标准。该项目预期将完成核酸药物研发从传统注射治疗向口服防控的战略转型,其便捷的给药方式与长效稳定特性,既有利于基层防疫场景应用,...
2024年12月13日, 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高稳定硅碳复合电极的构建与储能机理研究”项目获政府立项。项目聚焦于硅碳负极领域,旨在制备高性能硅碳负极,找寻促进硅基负极商业化应用方法。本项目通过改进硅碳负极制备工艺,构建新型硅碳复合材料,实现碳壳的均匀包覆和结构优化。通过多种表征技术研究硅碳负极特殊结构对其电极微观结构演变与循环稳定性的构效关系,为硅碳复合材料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该项目预期获得具有高容量、高倍率和长循环稳定性高性能硅碳负极的制备方法,...
近日,我校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蒋建中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Rationally Designed Mo/Ru-Based Multi-Site Heterogeneous Electrocatalyst for Accelerated Alkalin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的学术研究成果。合理设计具有三种不同功能的多位点电催化剂,以便H2O解离、H-H偶联和快速释放H2,是一种理想但难以实现的方法,这种策略可以加速碱性条件下缓慢的析氢反应(HER)动力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近日,我校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蒋建中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Small》发表了题为《Unveiling the Structural Origins of Dynamic Diversity in Pd-Based Metallic Glasses》的学术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两种具有显著不同β弛豫行为的钯基Pd-Cu-P和Pd-Ni-P金属玻璃,并通过先进的X射线光子相关光谱、吸收精细结构技术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这种差异的结构起源。原子动力学与微观结构的关联为理解无序材料老化过程中不同动力学行为的结构起源提供了一种方法。...
近日,我校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蒋建中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Alkali-Ion Batteries by Carbon Encapsulation of Liquid Metal Anode》的学术研究成果。针对液态金属电极在长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的根本原因,对液态金属颗粒开展了针对性的改性处理,进而设计并成功制备出一系列原位碳包覆核壳结构的液态金属颗粒。该研究采用两步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原位碳包覆共晶EGaIn@C 纳米颗粒。这种核壳结构具有三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