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 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高稳定硅碳复合电极的构建与储能机理研究”项目获政府立项。项目聚焦于硅碳负极领域,旨在制备高性能硅碳负极,找寻促进硅基负极商业化应用方法。本项目通过改进硅碳负极制备工艺,构建新型硅碳复合材料,实现碳壳的均匀包覆和结构优化。通过多种表征技术研究硅碳负极特殊结构对其电极微观结构演变与循环稳定性的构效关系,为硅碳复合材料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该项目预期获得具有高容量、高倍率和长循环稳定性高性能硅碳负极的制备方法,...
2024年11月3日,计算与人工智能学院朱正忠教授在第11届IEEE国际可信系统及其应用会议(IEEE DSA 2024)上荣获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IEEE DSA 是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网络优化和人工智能赋能计算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由IEEE可靠性学会主办,旨在推动可信计算及其应用研究的发展。获奖论文题为《Robustness Aware SFC Placement in NFV-Enabled Multi-Domain Networks under Resource Demand Uncertainty》(中文标题《面向资源需求不确定性的NFV多域网络鲁棒性感知SFC部署》...
近日,我校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蒋建中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Anomalous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elastic limit in metallic glasses》的学术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高通量微动弹性带(nudge-elastic band, NEB)方法来研究ST事件的动力学和金属玻璃在有限温度下变形的关系, 为理解金属玻璃的塑性屈服提供了新视角。该研究基于微动弹性带(NEB)方法构建能量-应变图,定量分析温度和应变对剪切转变事件及其激活能的影响,...
近日,我校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蒋建中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Rationally Designed Mo/Ru-Based Multi-Site Heterogeneous Electrocatalyst for Accelerated Alkalin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的学术研究成果。合理设计具有三种不同功能的多位点电催化剂,以便H2O解离、H-H偶联和快速释放H2,是一种理想但难以实现的方法,这种策略可以加速碱性条件下缓慢的析氢反应(HER)动力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2024年2月21日,计算与人工智能学院侯诚彬老师联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闾海荣老师等研究人员,在人工智能与知识图谱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Label Informed Contrastive Pretraining for Node Importance Estimation on Knowledge Graphs”为题,发表于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EEE TNNLS)。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标签信息的对比预训练框架,旨在提升知识图谱中节点重要性估计的效果。...
近日,我校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蒋建中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Small》发表了题为《Unveiling the Structural Origins of Dynamic Diversity in Pd-Based Metallic Glasses》的学术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两种具有显著不同β弛豫行为的钯基Pd-Cu-P和Pd-Ni-P金属玻璃,并通过先进的X射线光子相关光谱、吸收精细结构技术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这种差异的结构起源。原子动力学与微观结构的关联为理解无序材料老化过程中不同动力学行为的结构起源提供了一种方法。...
近日,我校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蒋建中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Alkali-Ion Batteries by Carbon Encapsulation of Liquid Metal Anode》的学术研究成果。针对液态金属电极在长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的根本原因,对液态金属颗粒开展了针对性的改性处理,进而设计并成功制备出一系列原位碳包覆核壳结构的液态金属颗粒。该研究采用两步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原位碳包覆共晶EGaIn@C 纳米颗粒。这种核壳结构具有三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