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9
点击次数:
2025年4月17日,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和福建福耀科技大学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协办的“2025国际物理教学论坛”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举行。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30余位物理教育专家,围绕"科技变革时代的卓越物理人才培养"主题展开深度对话。
图/参会嘉宾合影
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傅绥燕教授在开幕式上指出,论坛以当代科技发展背景下,如何培养物理一流人才为核心,设中俄美三大主题,通过比较不同教学体系的优势,探索适应新时代大学发展的改革路径。
论坛聚焦当代科技发展背景下的一流物理人才培养,重点探讨了本科基础课程设计、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创新等核心议题。会议采用主题报告与圆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分设俄罗斯、中国和美国三个专题板块,系统展示了不同教育体系的特色与优势。论坛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高原宁院士、北京大学量子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郭弘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彭良友教授、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副教务长陈徐宗教授联合主持。
图/会议现场
俄罗斯物理教学专题环节
莫斯科大学物理系Mikhail Tribelskiy教授详细介绍了该校理论物理课程体系,包括"四大力学"的教学安排及朗道研究所的精英培养模式。他特别介绍了前苏联时期建立的朗道最低标准考试和朗道讨论班的精英选拔和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目前还在俄罗斯使用。
图/莫斯科大学物理系Mikhail Tribelskiy教授
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Georgy Shlyapnikov教授则重点阐述了该校"研究导向型"教学实践,强调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的有机结合。据介绍,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是前苏联时期由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彼得·卡皮查、尼古拉·谢苗诺夫和列夫·朗道建立,主要目的是培养核科学技术和航天科学技术的精英人才,这些人才目前不但在俄罗斯,也在欧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Georgy Shlyapnikov
中国物理教学专题环节
曹庆宏教授系统介绍了北大"未名物理英才班"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展示了中国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熊启华教授以清华"严济慈班"为例,深入分析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成功经验。
图/曹庆宏教授
图/熊启华教授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陈徐宗教授分享了借鉴MIT等国际名校经验建立福耀科大特色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科研实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体现了新型高校对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积极吸收与创新应用。
图/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副教务长陈徐宗教授
美国物理教学专题环节
俄罗斯量子中心主任Alexey Akimov教授曾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任教,他指出美国本科教育面临“学生水平参差”难题,通过增加面授、引入助教可提升教学效果,灵活学制可促进个性化发展。
图/俄罗斯量子中心主任Alexey Akimov教授
毕业于MIT物理系、现清华大学教授陈文兰则重点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据介绍,MIT博士生课程由4门高级基础课(也是博士资格考试课程)和4门专业课程组成,4门高级基础课内容保证博士生的基础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使得麻省理工的博士都有一个较高的入门水准,4门高级专业课为博士生写博士论文所需的专业理论和实验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麻省理工的培养模式是当今培养一流的人才的成功案例,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改革思路。
图/清华大学陈文兰教授
圆桌论坛
论坛特别设置了多场圆桌讨论,聚焦AI赋能教育、批判性思维培养、拔尖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俄罗斯量子中心专家介绍了利用AI技术和量子技术将前科学研究转化为教学实践,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关于物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博士论文质量标准、高校国际合作拓展等话题,与会专家也展开了深入交流。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物理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深度,也应拓展人文视野,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同时,强调要建设更加自由、开放、具有高度科研活力的学术环境,为青年物理学者的发展创造条件。
图/北京大学量子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郭弘教授提问
闭幕式
闭幕式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曹庆宏教授指出,物理教育改革应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国特色,尤其中俄两国应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路径,深化国际交流,促进高水平人才培养。这次论坛不仅是教学理念的碰撞,更是全球物理教学共同体构建的重要里程碑,其成果将为国内外高校优化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宝贵借鉴。